南航师者丨郭万林: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4-23浏览次数:1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三尺讲坛,一生情怀。选择成为一名南航教师,就选择了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责任和坚守。平凡来自夜以继日的传道受业解惑,伟大来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一直以来,广大南航老师坚守教学一线,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立德树人,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他们自己和一门门课程,也成为了学生难忘的大学记忆。

在全校落实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成果之际,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联合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联合策划“南航师者”专题报道,邀请教师代表结合职业初心和教学实践,畅谈作为一名南航老师的责任与担当。欢迎广大老师积极投稿,共同学习借鉴、分享交流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专栏开篇刊登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航空学院教授郭万林《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好老师》一文,文章展现了郭万林院士潜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师者之道。


郭万林: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提起郭万林,大家知道他有一大堆头衔和荣誉称号,然而郭万林自己最看重的,却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提名、经学生投票评选出的“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这个称号。郭万林经常对他的学生说:“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是不是最好的学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后,我便不停地问自己是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他说:“教授学生不仅要教知识文化,更多的是要传递奋斗的精神,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家国情怀 义无反顾


郭万林在和他的学生交流时时常回忆起他的导师——黄玉珊先生。黄玉珊先生是我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经仅用一年的时间便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时年23岁,正是年轻有为之时,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


郭万林时常感慨:“先生回国的时候是1940年,正是中国大地上炮弹横飞、满目疮痍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一个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一个连首都都沦陷的国家!”导师的爱国情怀像一颗种子在郭万林心中默默地扎下了根。


1995年,郭万林应邀前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澳国防科学技术组织(DSTO)专家中心工作,主要解决F111飞机的疲劳裂纹问题。当时他在澳大利亚的年薪是六万澳元,还有正式的保险以及给家人的津贴,而他出国前每月的工资仅700元。


1996年,郭万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为他提供了60万元的科研经费,他马上决定回国。家人问他:“这60万科研经费你自己能拿到多少呢?”“一分都没有,全是拿来做科研的。国家拿出这么多钱不容易,这表明咱们国家非常重视我们领域的研究,国家需要我,我必须要回去。”


当年埋下的种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且开花、结子,传播给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生对郭万林最多的评价就是郭老师科研太刻苦了,出差回来总是第一时间直奔实验室,和学生分享他出差期间的所得、所想、所悟。


郭万林工作起来就没有时间概念,灵感来了兴奋得像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找学生讨论。每天几乎都是最早到实验室的人,晚上都要工作到午夜以后。


郭万林的学生江苏大学教授唐淳回忆说:“2006年,受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陈长风教授的邀请,郭老师赴美国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学术交流,当时我正在这所大学进行联合培养,郭老师就和我合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唯一的一把钥匙是由郭老师保管的,我每天晚上都要等着郭老师一起下班,但是他经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工作,有一次居然工作到凌晨5点,我都在办公室睡着了!”


这样的拼搏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学生。有一次,郭万林到中国商飞公司考察交流,公司的领导介绍说,郭老师的学生喜欢在下了班以后钻研问题,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听到公司领导对自己学生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时,郭万林感到高兴的同时,却并不意外。


他说:“在学校时我常常告诉学生,当我们面对国外更成熟的科研条件和强大的研发团队时,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使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平不落后于人。在公司他们当然也明白,当与基础和能力可能更加扎实的清华北大的学生们竞争时,他们只能更加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做出斐然的成绩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郭万林在2015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向新生讲道:“当今的航空航天科技前沿,与上个世纪已完全不同。你们现在学习的大学课程,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但同时,必须主动了解学科前沿,主动学习,这样才能面向未来,脱颖而出。作为研究生,要从以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向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解决未解之难题的能力,还要培养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洞察科技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生,让学生到世界一流的课题组开阔眼界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郭万林总是会推荐他的学生到国外著名的研究组去学习,目前他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都去国外的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青项目”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宇锋是郭万林到南航后带的第一批博士生,他印象最深的是郭万林对他学术视野的开拓,让他一个学飞行器设计的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了纳米的广阔世界。2003年,在郭万林老师的积极引荐下,郭宇锋有机会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学习一年。“郭老师一直强调,一定要具备前沿意识,尤其搞基础研究,一定要走出去交流思想、开阔眼界。”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每位学生都有手把手被郭万林教着写文章、修改文章的经历,大家提起来都觉得“苦不堪言”。郭万林对学术的要求极其苛刻,从每个数据到写文章时每个单词都有要求,学生的文章经常要修改十多遍,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跟郭老师改文章到深夜的经历。


航空学院张助华教授本科学习的是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大二时偶然看到《南航报》上关于郭万林的报道,印象异常深刻,两年后慕名加入郭万林课题组。郭万林从张助华的本科毕业设计开始指导,逐级扩展研究内容,加大研究深度,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助华说:“郭老师崇尚学术自由,注重挖掘我们的潜力,但细节把握非常严格,有的重要论文会来回迭代数十次,最后版本‘面目全非’。”至今,张助华总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7篇,被他引2000多次。张助华坦言,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如今的成绩,得益于郭老师的耐心指导与不断激励。


关爱学生,力所能及


在科研和学习上,郭万林是一位严师,然而在生活上,他却更像一位慈父。有一次开组会的时候,郭万林注意到一向特别踊跃发言的张助华居然一声不吭,还时时出现痛苦的表情,就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原来张助华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郭万林让他赶紧去医院看看,张助华说还是等开完组会吧,但是郭万林坚决不同意,立即掏出300元钱并让另一位学生陪同张助华去医院。


到了医院后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没有看成,张助华回来要把看病的钱还给郭万林,但是他却怎么也不肯收回,坚持让张助华去买些营养品补补身体。


郭万林本人生活非常节俭,但是每每发现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面临无法把握的抉择时都喜欢向郭万林倾诉,征求他的意见,甚至有一些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会给他打电话,郭万林总是耐心聆听,然后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过人的智慧为其解疑答惑,引导其继续前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郭万林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慈父般的关怀永远都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